科研动态

智能教育与区块链技术论坛系列报告

2023-05-01 来源:

论坛主题:智能教育与区块链技术论坛

报告时间:2023年5月5日

报告地点:育才校区国教楼2号楼201报告厅

主办单位:广西师范大学教育区块链与智能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报告题目:

  (一)主讲人:郑志明 院士

  (二)智能技术推进教育教学变革

   主讲人:吴砥 研究员

  (三)学习科学和人工智能视野下的未来教育

   主讲人:尚俊杰 教授

  (四)联邦计算——从联邦查询到联邦学习

   主讲人:童咏昕 教授

  (五)智能视觉理解及其相关应用

   主讲人:钟必能 教授


报告人简介:

   郑志明,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关村国家实验室数据与应用领域首席科学家,中国通信学会副理事长,软件开发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万人计划国家教学名师,未来区块链与隐私计算高精尖创新中心主任。郑志明院士是数学与信息交叉领域专家,创立了三元平衡优化模型,完全解决了区块链三元悖论卡脖子问题,构建了网信安一体化的区块链设计思路和区块链的全网泛化方法,在此基础上创新了区块链动态自适应的度量和优化体系;创立了动力学密码——基于代数和动力学融合的密码分析 新原理和方法,突破空天信息安全高速、低耗、多模式等技术瓶颈,研制成功系列空天安全新装备并列装,为我国空天高速高安全数传理论、技术和新装备等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创立了跨尺度人工智能,聚焦复杂数据系统的可解释可逼近鲁棒性强的系统学习方法,对复杂数据系统建立了内嵌数理和先验知识的可泛化学习方法;创立了后纳什隐私计算体系,面向社会治理中不遵守规则的现实,建立多方博弈体系,反映数据流转过程中的竞争、对抗和合作策略。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国家教学成果特等奖等多项科研教学奖励;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和国家重大专项基础研究项目等多项重大项目,在国内外知名期刊上发表 SCI论文150余篇,产生了重要的国际学术影响;授权国家发明专利 40 余项。


   吴砥,华中师范大学人工智能教育学部教授,博导,国家数字化学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教育大数据应用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战略研究基地(华中)常务副主任,教育部教育信息化专家组成员,《教师数字素养》标准主要起草人之一。担任教育部智慧教育示范区专家组成员,教育部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技术教学指导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全国信息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教育技术分委会副主任。多次参与教育信息化重要政策调研和编制,作为核心成员参与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标起草,在教育信息化政策研究、评估研究、数字素养评价研究等方面有深厚积累。


   尚俊杰,教授,北京大学教育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现任学习科学实验室执行主任、基础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曾任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教育技术系系主任。兼任教育部高等学校教育技术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委员、中国教育技术协会教育游戏专业委员会理事长、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学习科学分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中国人工智能学会智能教育技术专委会副理事长等学术职务。主要研究领域为:游戏化学习(教育游戏)、学习科学与技术设计、教育技术领导与政策等。发表学术论文90余篇,出版多本教材著作。曾荣获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北京高等教育精品教材奖、北京大学“黄廷方/信和青年杰出学者奖”等荣誉。


   童咏昕,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计算机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2014年于香港科技大学获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博士学位,随后留校担任研究助理教授,2015年入选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卓越百人计划”。目前主要研究方向包括:联邦学习、时空大数据分析与处理、众包计算与群体智能等。近年先后主持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等科研项目。共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谷歌学术引用8000余次。曾获中国电子学会自然科学一等奖(排名1)、首届阿里巴巴达摩院“青橙奖”和多个国际一流学术会议/竞赛的最佳论文与冠军;担任《Frontiers of Computer Science》期刊的执行编委、《IEEE TKDE》与《IEEE TBD》等国际期刊编委和多个CCF-A类会议程序委员会领域主席(PC Area Chair);也是CCF杰出会员和杰出讲者、CCF会员与分部工委副主任、CCF走进高校工作组组长。


   钟必能,教授、博导。现工作于广西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任广西师范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博士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曾在美国东北大学、中科院自动化所、中科院计算所、华侨大学做访问研究和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图像和视频理解与计算。发表论文150多篇,其中CCF A类会议近20篇,ACM/IEEE汇刊近40篇。谷歌学术被引用一万多次,包括229名著名专家正面引用和评价(如1名图灵奖获得者、26名国内外院士、202名ACM/IEEE Fellow等)。代表性工作包括:RCAN超分辨模型(ECCV2018,单篇引用3308次)、RDN超分辨模型 (CVPR2018、TPAMI2021,单篇引用2907+520次)、RNAN超分辨模型 (LCLR2019,单篇引用540次)、SiamBAN跟踪模型(CVPR2020、TPAMI2023,单篇引用517+10次)等。申请和授权发明专利近30项、出版教材1部、出版专著1部、发表5篇教改论文。主持和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50多项。曾入选福建省高校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福建省高校杰出青年科研人才培育计划、厦门市重点人才、广西师范大学A类漓江学者。曾获得第十二届福建省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一等奖、第九届泉州市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一等奖、厦门市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